當前,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需求旺盛,東盟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區,然而,中資企業在走進東盟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。對此,RCEP產業合作委員會主席、中國首席東盟商務專家許寧寧予以了簡要分析,并提出有關建議。
許寧寧談到,中國與東盟已連續四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和重要投資伙伴。近些年來,走進東盟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,不僅實現了自身在國外的新發展,而且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、基礎設施改善、產業發展,也為中國與東盟睦鄰友好關系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。
許寧寧認為,在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快速發展的同時,中資企業在走進東盟中遇到了一些問題,其中有的問題是中資企業在經營時自身造成的。
中資企業在走進東盟中應成熟起來
許寧寧指出,中資企業在東盟遇到問題和經營不順時,首先要檢討自己,要問問自己:
是否在事先進行了認真的可行性研究?
是否事先認真了解了合作伙伴?
是否急于求成而草率決策?
是否盲目照搬了國內經營管理方式用在東盟國家?
是否在廣告宣傳、用人安排、日常交談中顧及到了當地人的感受?
是否表現為財大氣粗而招當地人反感?
是否本企業產品和建設的工程有質量問題?
是否靠行賄當地官員去“通關辦事”?
是否本企業有懂東盟國家的合適經營人才?
是否認真商定經營合同并請信譽好的專業機構把關?
⋯⋯
一個成熟的企業是善于自我反省的企業。
不要讓走進東盟太沉重
許寧寧強調,如果是中資企業自身造成的問題,則應盡快改正。中資企業自身造成問題的積少成多,就會讓走進東盟太沉重。
中國企業不僅應抓住合作商機,成為區域開放合作帶來新商機的分享者,更應是睦鄰友好關系的促進者。
在國外,每個中資企業都應該充分意識到:我就是中國形象!并在言行中維護好、塑造好中國形象。
中資企業的言行影響著自身的發展空間
許寧寧的一些東盟國家朋友跟他說:東盟有的國家民眾自尊心受到有的中資商人“土豪金式”言行的挑戰;東盟有的國家企業很擔心中資企業沖擊其自身產業和市場,一些中資企業則全然不顧、不懂這種“所在國擔心”而高調張揚。
日資企業在東盟行事低調,很少搞大型簽約儀式,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,盡量安排公司聘用的當地高管去接待記者,盡量不讓當地民眾感受到這是家日本的公司,悶聲大發財。日資企業是“盡量不讓人知道我來了”,一些中資企業是“盡量讓人知道我來了”,這會引起當地一些民眾擔心受到“經濟侵略”。
許寧寧指出,中資企業走進東盟,必要的宣傳“可以有”,但一定要注意宣傳的方式方法和當地人的接受度,畢竟國情、體制不同。
中資企業在東盟經商發展需要當地良好的人文環境,一些中資企業寄望政府予以打造、寄望雙方政府通過實施民心相通的舉措來打造這一人文環境。政府的作為固然重要,而每個中資企業也都是民心相通的踐行者。
中資企業面對來自多方面的挑戰
許寧寧談到,中資企業走進東盟不僅有自身國際經營經驗不足、缺乏人才、缺乏經營渠道和信息帶來的挑戰,也面臨著日、美等在東盟企業及其利益集團的挑戰,面臨著東盟有的國家內部個別對華不友好勢力的挑戰。
日、美企業在東盟國家經營時間早于中資企業許多年,跨國經營經驗豐富,其利益集團有著一定的根深蒂固性,中資企業僅是近些年才開始大規模“走出去”。
日、美利益集團對中資企業在東盟國家實施大項目的干擾甚至是只“看不見的手”。東盟國家有的媒體、非政府組織背后有日、美利益集團的身影。
中資企業在實施經營戰略、策略時,要處理好與當地員工、民眾、議會、媒體、非政府組織的關系,實施大項目的企業不要僅僅“公關”國家領導人和部長省長。
從長計議,行穩致遠
近年來,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到咨詢RCEP產業合作委員會如何有效走進東盟,許寧寧跟他們強調,中資企業走進東盟,與東盟企業合作,需要考慮自身的短期利益,更需要考慮長期的發展利益,從長計議,行穩致遠,不能只圖一時之利,要確保產品質量、工程質量、服務質量,遵紀守法、入鄉隨俗,與當地民眾和睦相處。
中國和東盟是好鄰居、好朋友、好伙伴。企業家應意識到中國-東盟合作的重要性已超越雙邊范疇,日益成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、促進區域共同繁榮的支撐和引擎。
大處著眼,攜手發展
許寧寧指出,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復雜多變。在中國與東盟的供應鏈產業鏈中,有部分產品(如電子產品、服裝、鞋、輪胎、光伏產品、鋼材、箱包等)與美國、歐盟有關,中國—東盟—美國的產業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。
許寧寧建議,中資企業走進東盟時應大處著眼。比鄰而居的中國和東盟同為發展中經濟體,雙方合作潛力巨大。雙方企業應繼續將彼此發展視為共同的機遇、共同的利益,相依相促、攜手前行。
許寧寧先生從1991年開始從事中國—東盟商務促進工作,至今30多年。他結合實際工作寫有《中國—東盟歷史性互為最大貿易伙伴》《企業家論》等20多本經濟學書出版,曾應邀做中國—東盟商務合作報告700多場。東盟十國曾聯合授予許寧寧“中國-東盟合作突出貢獻獎”。